20170729 DFC Taiwan "三個校長三個爸"論壇記錄及回想
颱風天來做昨天下午聽演講的記錄!
第一次參加DFC辦的活動,就一口氣買了台中場和台北場一起的套票,原因無他,只因為標題實在是太吸引人了!分別是:
Design for Change with Richard!與獲國際課程設計獎學校校長,一同設計臺灣教育環境
以及「三個校長三個爸——設計以孩子為本的教學環境」教育論壇
事實也證明,這幾位講者都沒有辜負我的期待,十分精彩!
台中場之前已經有伙伴做過筆記,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台北場的筆記,不過因為我實在不擅長做筆記,所以還請各位自行小小腦補一下,我還是會盡力的啦!
Google相簿連結在此
以下是內容重點摘要:
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先由三位校長分別短講,再做對談並回答問題。
Richard Dunne校長
--Seven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Harmony
They (Your students) have only one journey through education.
第一位是Richard Dunne校長,他說我們身處於一個很特別的時代,要如何在科技發達,永續發展,以及人類的幸福之間找到平衡,找到教育的著力點,是當代教育很重要的課題,因為We only have one planet Earth!
接著校長從他自己的孩子說起,他有四個小孩,各自不同,他認為做為父母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去找到人生的目標,但不是用命令的,而是不停的去問孩子,要孩子自己去探索,去思考。
他看到世界各國,包括他自己的國家--英國--的教育方式,都還是有許多和孩子們的經驗世界脫節的地方,他也回想自己求學時,也許在課堂內學會了許多的技能和知識,但真正讓他深刻了解大自然的運作卻是當他身處森林中,野外時。之後他去了印度,更讓他深切體認到課本的知識很有限。
之後他當了校長,他不斷思考要如何讓學習不只是分數(measure),而更具有意義(meaning),而且是要讓社區,讓家長都能認同的意義。
因此他和學校同仁們思考討論,擬定了一套大家都公認十分重要的核心價值,除了一般大家認為在學校應該學的語文,數學等能力之外,他也希望他學校的孩子能學到這些核心價值的重要(這好像小時候學校裡的中心德目啊!只是我們那時不是用融入課程來實施的)。
接著他去了南極,在那裡看到了氣候變遷對地球造成的巨大影響,這應該也啟發了他對於永續發展這個主題的思考。
他希望能把學校的學習文化轉變成a questioning culture, 而不是一切以成就,以目的為導向,並且把家長納入,讓家長能定期的來到學校看學生的成果發表,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把所學應用出來,而能呈現給家長了解。
接著他提到查爾斯王子的書”Harmony: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Our World”,他非常認同書中查爾斯王子深具遠見的理念,因此把書中的想法淬鍊成七個原則,在學校的課程裡去實踐,分別是:
- The Principle of the Cycle
- The Principle of Interdependence
- The Principle of Geometry
-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ty
-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
- The Principle of Health
- The Principle of Oneness
他認為,實踐這些原則能促成人與自身,人與人,人與世界的和諧一體,而在學校裡做這些事,不僅是"做對的事",更是為了未來的子子孫孫。
也因為實踐這些原則,更讓他相信主題式的跨領域課程,並且和周遭的環境連結,會對孩子更有幫助,對我們的世界更好。以Design for Change的精神,讓孩子成為改變世界的主導者,未來世界的設計師。
他也提到,在芬蘭新的教改中,主題式的探究學習也在高中實踐,因為芬蘭人也認同這是對孩子的學習最有意義的方式。
就因為孩子是未來的設計師,所以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非常重要,他們需要時間靜下來,需要時間思考如何自我實現,如此,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者,每個人都可能引領改變。
校長還親自設計,並且帶領全校建造了一個在校園中的Harmony Center(實在太讚了)!不但學校自己使用,還把這個地方和社區分享,大家都可以來此地辦活動,聚會。所以只要有團隊一起努力,互相打氣,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!
最後,校長提醒我們,孩子只有一次接受基本教育的機會(They have only one journey through education.) 所以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努力思考我們可以做什麼改變。他說,如果在台灣有那麼多人在堅持使用在地的有機食材烹調,那麼我們對於教育應該也可以有同樣的堅持,他以此與現場的每個人共勉。
葉丙成老師
--以實驗教育做體制內教育的後盾,支持體制內的改變
"For the Students, By the Students, Of the Students!"
第二位是台大電機系的葉丙成老師,也是"無界塾"的塾長。他首先介紹開辦無界塾(2015年開辦)的理念,是希望能創造一個能實現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和學校(for the students, by the students, of the students),目前這個學校是向芳和國中租用教室,學生是規劃從五年級帶到十二年級。
創辦無界塾是他認為他除了寫書,演講之外,還可以為台灣教育做的更具體的事,那就是以實驗教育來支持體制內教育的改變,讓台灣社會能認同教育改變的價值。
目前無界塾學校的學習內容包括了:
- Mentoring:打破班級的思維,全校每個老師要當大約六~七個孩子的mentor, 固定排時間面談,聊天,希望每個孩子在學校裡都有至少一個"最懂他/她的大人";
- Self-directed learning time:每週有五個小時(整個下午)空出來做為孩子自主學習的時間。不過葉老師也坦言,一開始很多孩子不適應,所以這部分其實是需要一些時間和架構去引導;
- Project-based Tech, Maker, Programming, Design Classes:學校提供很多探究及實作的課程;
- Standard classes with opt-out option:這就真的是落實"一生一課表"的做法吧!學校提供必修課程,但學生也有自由調配選擇,甚至免修的可能(不過這部分我還蠻想知道家長會不會介入孩子的選擇,如果有,介入的程度有多深)
- A wide range of electives:提供很多的選修課
無界塾的目的,在於能教出有以下能力的學生:
- Building strong connections
- Building a strong “Social-Emotional” foundation:老師這裡特別提到他們不想教出"白目"的學生,也就是不關心周遭環境,不關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的孩子。因為,能具備strong “social-emotional” foundation,才能做出負責任的,好的決策。
- Taking “Authentic Control” of your life and learning
- Social Impact:希望無界塾的孩子在畢業前都能運用自己學到的專長,去實踐一個能影響一千人以上的問題解決方案。
無界塾目前遇到的挑戰:父母親對於孩子學習成果的焦慮,以及孩子對於自己學習成果的焦慮(會和以前的同學做比較)
因此目前無界塾的重要任務是:bring the students to the world; bring the world to the students,讓孩子體認到他們的學習是有意義的,是重要的。
他提到孩子只要有能力,其實要謀生賺錢並不難,所以不要再拿什麼讀不好書就考不上好學校,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,沒有好工作就無法養活自己這種話來跟孩子溝通了。(哈哈我想到之前看到有人說:老師不用擔心學生未來的薪水,反而是學生比較擔心老師未來的年金吧!XD)
接著葉老師分享無界塾實行過的教案,像是"無界火車大富翁",學生在台北火車站分組集合出發,學生們要完成出發前被指定的任務,好比說去某漁村找到二十個阿公阿嬤,跟他們解釋無界塾的理念等等!透過這種實際和世界互動的行動方案,原本害羞,不敢與人互動的孩子也都跨出了一大步喔!
陳清圳校長
--建立在土地倫理和生態中心主義之上,以問題解決模式為主的課程設計
"孩子沒有選擇權,有選擇權的是在你身上"
第三位分享的是雲林華南國小以及樟湖生態中小學的陳清圳校長!我個人是第一次聽陳校長分享,覺得他非常的棒,是一位身體力行,令人感佩的教育領導者,各位如果沒聽過陳校長分享,一定要找個機會去聽喔!不過當然最重要的是聽了之後要怎麼在自己的生活上,教學中,以及學校裡做改變啊!(這也是我昨天聽完以後一直在想的)
陳校長的理念:如果孩子對周遭的環境及生活沒有感覺的時候,便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好而且成熟的公民,因此孩子不應該只在教室內學習,而要走到戶外,到大自然裡,到社區裡去學習,去行動。
因此,要從樟湖生態中小學畢業的潛規則舉例如下:
要爬完五座百岳,
要完成單車環島,
要做主題研究,
要參與環境議題⋯⋯
這一切的一切,都在於要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,並進而培養孩子抽象思考的能力(我想這裡校長指的應該是能做高層次的統整歸納,因而具有自行做價值判斷和哲學思考的能力吧!)
他提到,身為一個學校的領導人,他要能精準的看到問題,針對問題提出解方,而且他堅持"不能等,立刻就做",以及"一定要留在體制內打拼"的原則,(他說從十多年前就被徵詢是否要到體制外的學校去⋯⋯)因為如果他能在體制內把學校這樣經營起來,別人就不會再說這樣是不可行的。(太感人⋯⋯)
對於因為做這些具前瞻性的東西而一再被檢舉,甚至被檢舉到調查局去,他似乎顯得雲淡風輕,只說:要有轉換心情的能力!(這也太令人感佩!)
因此在這些年的堅持之下,他對於建構學校願景以及課程設計有了些心得和具體的做法,重要的是,要知道整體學校及學生的圖像,因此,他要去了解學校和學生的特色,特性;學生面對自己,他人,以及社區時又是什麼狀態,以此為基礎,再去看課程設計如何去呼應這樣的圖像,因此能清楚規劃學生在這個學校裡能得到什麼能力和學力。而這和是否考上頂尖大學的明星科系並無相關(他還舉了台大電機系為例子!XD)
因此,他很重視學生真正的學力,也從這裡進一步去思考老師是否都有辦法帶給孩子這些能力,如果老師有辦法,那很好,那,如果老師無法呢?他有兩個方法:
第一,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,給孩子一個簡單清楚,可以依循的架構,以及一段空白的自學時間,這樣孩子便可以依著這個架構自己學習想學的東西(我好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架構啊⋯⋯因為自己也一直在思考這個部分)
第二,協助老師精進教學,但校長也坦言,這部分是比較難的(嗚哇!當老師的我要檢討!)
回到學校的課程,除了採取問題解決模式之外,還有生態模式,課程配合大自然的整體運作進行,夏天去社區蹲點(孩子自行寫計畫,接洽社區),秋天登山,冬天騎單車,在課程中也拍記錄片,讓孩子在課程中去和人互動,也去感知四時的節奏。
他提到在實施這些課程時,最困難的人的因素還是在於教師,校長,以及家長這三群人,他也很有自省力的說,身為校長,擺脫自己的身分威權並不容易,但台灣的教育要能改革成功,要能建構沒有那麼多階級感及威權心態的學校,這三群人都得抛棄很多既定的思維模式,才能有更多的實驗教育出現,也才能促成公校轉型,但他也不諱言這不容易,因為這需要有無私的精神,有清楚的教育理念,以及能結合在地 ,在生活情境中實現的做法。
他提到,在建構這樣具有未來性的課程時,要一步一步的,時時回到孩子身上。(這就是很務實的,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啊!)
校長舉了他們學校很重要的課程設計的哲學信念:以土地倫理為基礎,堅持生態中心主義,因此做任何事(包括經濟發展)不能違反社會的運作,而社會的運作不能違反生態的平衡,因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。
他提到六月的豪大雨,在台北我們只有看到一些地方淹水,但他們學校不只淹水,到現在也都還沒有水可以用,因此偏鄉學校要處理的真的不是只有教育,還有社區。
因此,在課程設計上,要把戶外的和教室的學習交互運用。並且使用Bloom’s taxonomy去檢核,而在這樣的檢核機制下,會發現使用"問題解決模式"的教學是最好的,從收集問題,確認問題,到解決問題,從而去培養孩子能獨自面對問題,並且能去解決問題的"勇氣"(這很重要!!!)。
但他也提到在台灣使用這種方式學習的最大困難在於,我們不喜歡讓孩子犯錯!但其實犯錯是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經的過程。現在很常見的就是,孩子只要犯錯,不但老師不喜歡,同學也會笑他/她,久而久之,當然就不會有人想要去冒險,不會有人有勇氣去提問題,解決問題了。
針對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學,他認為要掌握三個原則去設計:廣度學習,深度探究,以及社區行動,他也再三強調以這些原則設計的課程,他在都會區(台北的天母)和在偏鄉都做過,所以都是可行的。
他以學校的"溪流課程"為例,讓我們了解如何帶著孩子去感知問題,討論解方,進而行動,結果孩子們到最後是召開公聽會(底下的聽眾都是村里長),孩子們自行做簡報,之間還帶大人去溯溪,也說服了大人組成護溪巡守隊,還提案給大人去發展溯溪活動,不但把溪流保留下來,也籌措了污染防治的經費!
在此處,校長也提到了很關鍵的一個點,那就是他們並不是活動做完了就算了,他們在每一步都有去做評量,並發現孩子的行動技能和行動經驗都有很大的成長。
還有另一個是咖啡的課程,從泡咖啡,到了解泡咖啡的物理和化學原理,最後到了解咖啡的產銷機制,而孩子們也從和農夫們的訪談中了解到問題所在,並進而去幫助農夫阿伯在一天中把一萬多斤的柳丁賣完(原本說是有機,後來農糧署還來"關心"說不能說有機,因為有機是要認證的,所以只好說"安全"XD); 還建議咖啡農把生豆烘焙了再去賣,增加咖啡豆的價值(這裡我好奇是要去找到誰來烘呢⋯⋯)
透過像這樣在戶外進行的課程,孩子和土地的連結變強,人際關係變好,思考力和情緒管理都變好,自信心也提高了,此時再回到教室內,其實孩子整體的獨立學習力都是明顯的變好的。
但這整個的教學設計其實是簡單的,重點在於這是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課程,而從學習成就的層面來看,學生的成果也是非常好的。
校長說,他深知,當孩子是自己知道為何而學習,出於主動去做任何事時,他們完全不會有抱怨,而是甘心樂意的。
他最後提到,在去年初的霸王級寒流來時,他帶著一百二十個孩子在騎單車,當時風大又極冷,做為領騎的他其實已經體力不支,此時孩子們察覺到他的狀況,竟然主動提議由他們來領騎,擔任破風手,實在是令人十分感動,而這樣的生活素養,絕不是只有在課堂裡的制式學習可以學到的。
最後,校長勉勵大家,要學習謙虛去面對土地,才能擁有未來,我們只要願意,都可以跳脫文化的束縛,為孩子帶來改變,因為--"孩子沒有選擇權,有選擇權的是在你(我)身上"!
Comments
Post a Comment